博士,拿到offer才是(就是)开始!!-申请指南

* 来源: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20-12-16 16:18:38 * 浏览: 565

首先我先来说说2个同学的案例:

  先说说同学A。

  A同学的基础相对来说差一些,本科不太好,同时硕士又是专硕,所以英语和科研都是弱项。但是运气不错,我们帮他拿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学校的一个大牛老板的offer, 当中没有面试,不过老板邀请函中写到了3个月试用期。

  19年的暑假,A同学开始办理签证,但是因为大使馆需要补充一些材料,老板那边又没有办理过,所以当中反反复复和大小老板沟通了很久。在这期间A同学非常焦虑,一会儿问我是不是老板因为不想要他了,所以材料不给办理;一会问我会不会签证下不来或者被拒签;一会儿问我会不会老板等不及就招别人去了。甚至想到要赶紧再申请另一个差点的学校保底。每次在他焦虑的时候,我都花费很长的时间和他去解释,这些都不会有问题,结果是一定能出去的,无非有些人运气好签证就很顺利,有人运气就差一些折腾一些(因为现在去德国的留学生太多,大使馆会故意卡一卡)

  我屡次提醒A同学,在国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每天练习英语(至少1小时)。尤其是口语,一定要配合外教的练习,培养自己的语感。关于基础实验,一定要去实验室去亲自参与基础实验,在中文状态下学好实验再背诵一些专业词汇,比你在国外英文状态下接受新知识容易的多,何况如果大家英语还不太好的情况下。

  但是A同学,英语口语我感觉是一直没有太多练习,实验也只是没事去转转看看。他的大多数时间仍然在临床,因为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他一直觉得手术很重要。同时A一直在打听别的同学签证的情况,一会儿问我是不是可以换签证类型,一会儿问我是不是可以换别的城市的使馆去递交,一会儿问我是不是可以给当地外管局写邮件,甚至考虑是不是要办旅游签证过去,当然这些建议也都被我否了。我劝他慢慢等,练好基本功就行。

  果不其然,在1月初,签证下来了。A同学也立即去了德国。3个月之后的试用期结束,老板建议其换地方。


  下面再说说同学B。

  B同学是18年专硕毕业,之后一直就没找工作,待业在家。19年初,B同学开始留学申请,因为专业也是属于比较难申请的外科之一且几乎没有实验基础,所以申请也是属于比较长的,当中经历过几次的面试失败,最终在8月通过面试搞定了一个Top200的学校的一个偏临床研究的老板。

  老板的科研方向在本学科中属于偏小众一点同时是偏临床研究。同时老板邮件抄送了之前已经毕业的中国学生的联系方式,让B同学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这个中国前辈。

  B同学的签证倒是很顺利,10月就下来了,但是B同学在拿到offer之后就一直在准备终身大事(结婚),一直到12月才到达德国,到了德国之后又是等了2个月左右的注册审核,之后陆续和老板碰面沟通博士课题。

  B同学是一直等到和老板碰面了,才开始在老板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准备博士课题,但是因为老板身兼临床,所以可能没法手把手的指导,只是给了一些方向。因为B同学之前完全没有任何的准备,所以每次和老板的汇报都很被动也令老板不是很满意,在B同学的多次的汇报之后,老板终于还是觉得博士课题无法进行,在上个月被老板退了。

  让我诧异的是,直到被老板退了,B同学一直没有去联系老板之前的中国博士毕业生。

  这两个同学,在遇到问题之后,都第一时间联系了我。我也第一时间和他们分别进行了语音通话。遇到这种事情,估计父母,导师和同学都不是可以倾诉或者商量的对象。大家有问题来找我,我也很有责任去为大家解决,因为我这边估计是大家最后的希望了。我这边把各位同学送出去,心情就和嫁女儿一样,都希望大家在婆家过得好,但是过的不好,可以随时和娘家联系。(在海外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我可以给大家做做心理辅导或给一些建议)

  截止到目前,两位同学中的其中一个,我这边已经帮他重新找到了同一学校的另一位置。另一个同学的信心稍微有点受到了打击,还在犹豫是继续读书或者回来找工作,我让他先缓两天,考虑清楚,如果要继续读书,我这边继续帮他找位置。

  两个案例讲完了,不是为了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而是要告诉大家,拿到offer,这才仅仅是博士的开始,拿到offer,这就已经是博士的开始了。


  做 该 做 的 事

  最近有一些同学,交完了CSC,硕士答辩也完成了,就没什么事情了。最近经常有同学问我,“陈老师,你看我公派概率大不大”“公派啥时候出结果”“最近要不要和老板联系联系,老板会不会不要我”“你看签证啥时候会恢复”。一般来说,我都是会很耐心的回答,但是你可以考虑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你做接下来的决策有无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问的问题就有意义,如果没有影响,那么问的问题意义在哪儿?

  比如,CSC不成功,你还会出去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CSC成功不成功就不是困扰你的问题;比如公派6月底还是7月中旬出结果,我相信对99%的同学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再比如,签证6月中旬恢复和7月中旬或者8月中旬恢复,对于90%的同学来说,也都是无关紧要的。

  接下来大家都要办理签证,因为签证也不是完全标准的流程,所以每个人的签证流程和进度也不完全一样。这个会因为你去哪个城市交签证,国外是哪个城市/大学,递签的时间,你碰到的签证官,甚至你递签那天签证官的心情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唯一能确定的是,你一定能最终拿到签证,出去读书。所以究竟2个礼拜还是3个月拿到签证,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都要去坦然接受。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先做好博士的准备。没有一个offer是轻轻松松拿到的,那么就没有一个offer会那么轻松的失去。老板不会因为你没联系他就不要你,老板也不会因为签证流程太复杂或者周期太久就不要你,老板只会因为你的能力和意愿撑不起一个博士课题而不要你。

  我之前写过两篇文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基础实验,一手抓英语口语。每次有同学刚有出国想法的时候,我都会推送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要怎么去努力。其实就算拿到了offer,又何尝不要继续学习呢?有些人出去了大半年,还在学英语学实验,有些人过去第二个月就可以独立开展课题了,甚至还有同学,人还没去,就在国内做预实验了。所以早点准备,早点上手,早点毕业。


  关 于 英 语 的 学 习

  最近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外教口语课上的人数骤减,大家都知道要在面试之前拼命练口语,不然可能面试通不过,但是拿到offer之后,还继续坚持练习口语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在拿到offer之后就一直放松了,一直到出去读书了,才开始有危机意识。所以历史上还有一些同学已经去了国外,甚至已经在海外呆了一段时间的同学,又继续把之前的口语课捡起来练习。

  之前的推文“施一公:如何在国外做好自然科学研究”中,施一公建议大家通过每天30分钟当地的报纸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英文整体水平。当然现在纸质报纸有点out了,大家可以通过APP阅读一些新闻,或者更简单的关注一些国外大号的Twitter。像我自己,也都是睡前会去刷一刷Twitter,一方面关注了时事,另一方面学习学习英语。


  关 于 时 间 的 投 入

  另外,施一公提到,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要具体的首要的素质就是时间的投入,也就是刻苦。没有时间投入,什么也别想。没有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是不努力的,或者说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不努力的。同时我也附上了他提到的中科院蒲慕明所长致学生的一封信供大家阅读。有人认为这是剥削,有人认为这是严厉,也有人认为这是负责。


  关 于 独 立 研 究 的 能 力

  上一推文“龚克:如何在国外做好自然科学研究”中,作者提到了当年(1983年)他去留学第一次见教授的场景。“我当时去留学的时候,第一次见教授就问他给我做什么样的题目。我当时和国内的同学通信,他们都已经拿到了题目,都是很有目的地学。我自然就问我的老师给我什么样的题目。当时我的导师非常诧异,说难道你不知道你来干什么?要我给你出题目?你要自己出题目然后和我商量,这样比较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的要求,第六条说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不是说课程考试、论文答辩成绩合格了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还要达到下述的学术水平。一是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这个非常重要,硕士是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博士光宽广、系统还不够,还要深入,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第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硕士是从事或在一定专门领域独立研究能力。而博士就是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证明上述这两条还有第三条,你要在科学或者是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这个成果不是自称的,而是同行认可的。有了这三条,在前面考试合格和论文答辩中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这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独立做研究,从不能独立到能够独立是一次蜕变,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和师从就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所以,博士,是自己的博士,不是你老板的博士。独立自主很重要。

  所以,记住,博士,拿到offer才是(就是)开始!